本文转自:承德日报天载配资
泥土中触摸自然,劳动中收获成长——
田野里的“劳动课”
旱稻种植现场。 本报记者 李国强 摄
带孩子体验采摘果实乐趣,观看春耕播种场面,在泥土中触摸自然,在劳动中收获成长。“五一”小长假,许多家长用心良苦,纷纷把家乡的田野作为课堂,为下一代上一堂生动的“劳动课”。
5月1日,平泉市卧龙镇下洼子村张雨才的采摘棚内,李子挂满枝头,果香扑鼻,让人不禁口舌生津。“李子个头很大,真是太新鲜了!宝贝,爸爸给你讲一下‘瓜田李下’的故事,哈哈!”正在采摘的市民张鹏飞开心地和孩子互动,“我们一家平时都生活在城区,工作忙碌,趁着假期来这里采摘,不仅是一种放松天载配资 ,也让孩子见识到了结在树上的水果,劳动节就要体验亲手摘下果实的乐趣,很有意义!”张鹏飞觉得不虚此行。
不同于其他的单一采摘园,张雨才把早熟、中熟、晚熟的果品相结合,这样采摘季时间拉长,什么时候都有新鲜的果子。张雨才告诉记者,这几天,大部分都是带孩子来采摘的家长,采摘大棚俨然成为小孩子们的实践课堂。
在平泉市黄土梁子镇旱稻种植基地,田间地头机器轰鸣,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穴播覆膜滴灌种植一体机正在按照预先设置的模式有序作业,播种、铺设滴灌带、覆膜一气呵成。田地旁边,一家四口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孩子快看,那个‘大家伙’正在播种旱稻。咱们吃的大米一般是长在水田里的,现在技术改良了也为了节水,旱地里也能种稻了。”45岁的李春雨在浙江绍兴工作安家,趁着小长假,携全家回老家探亲。“早就听父母说这两年老家种起了旱稻,去年父亲还专门快递了两袋旱稻米,口感糯香,味道真心不错。今天专程带孩子们来春耕现场看看。”李春雨说。
“在这里,经过130多天的孕育,颗粒饱满的稻穗将压弯了稻秆,微风吹过,金黄色的稻穗随风摇曳,将把这里装扮成金色的海洋。”旱稻基地负责人徐立远向大家介绍。他告诉记者,假期期间,自己的860亩旱稻基地俨然成了网红打卡点,自己经常客串“导游”,给大家介绍旱稻种植情况。
“突突突……突突突……”平泉市北五十家子的一处田地传来一阵阵播种机的轰鸣声。种植大户叶春林正在种玉米。今年他采用时下国家大力推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法。“玉米与大豆间隔种植,既保证了玉米生长所需的充足光照,又利用大豆固氮特性改善土壤。更重要的是还能增收,能够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收获,可谓是‘一地双收’。”叶春林开心地介绍。
“儿子,爸爸小时候家里都是种玉米,播种那天,爷爷奶奶要找好多人帮忙,大家分工协作,有人挖坑,有人种种子,有人施肥……好多工序,现在好了,都机械化操作了,极大解放了人力。”返乡探亲的王海斌抓住机会给12岁的儿子淘淘普及一下农耕知识。看到家乡田野的可喜变化,他声音有些哽咽。
“看着长大的孩子都有出息了,都在外面大城市发展很好,但孩子们不忘本,经常回家看看,还不忘看看家乡的田野,作为一个老农人,我很欣慰。”叶春林说。
田间地头,一场场生动的“劳动课堂”不断上演……大家纷纷表示,劳动节就应该多闻闻泥土的味道,这样的体验,不仅为孩子童年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也让农耕文化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意义非凡。
本报记者 卢乃双 张大硕 天载配资
胜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